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中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欢迎光临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在《华政的故事》中追寻共和国法学教育的历史

2023-05-25作者:王静刊发媒体:法制日报•法制周末浏览人数:4

《华政的故事——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2022年出版)

作者组织团队采访了许多参与华政建设的亲历者,这让华政人能更全面地了解母校、理解华政精神,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中国法治事业的珍贵史料。

 

图为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楼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永不散场的青春舞台。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同学们洋溢着的青春活力,恰如前辈们当年的青春峥嵘。
 
  华东政法大学的发展史凝聚着万千华政人的青春故事。
 
  在华政70年华诞之际,何勤华教授撰写了《华政的故事》,其中记载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华政筹备创建到21世纪建立松江新校区70年的校史。
 
  亲历者视角下“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在笔者看来,本书有很多优点。
 
  本书运用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写作方法。
 
  所谓“时间”指的是按照历史演进的脉络统筹全书,从华东政法学院的筹建,到华东政法大学的辉煌,脉络清晰、循序渐进、徐徐道来。
 
  “空间”说的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增加了同一时间点下同其他院校的联系和比较。这样一来,通过华政的校史,也可了解到了同时期的其他高校及其与华政的关联。视野一下就打开了,由点及面,点面勾连,共同构成了一副新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发达史的巨型画卷,亦呼应了本书的副标题——“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本书是用亲历者的视角撰写文章。
 
  该视角在本书可称为独特和难能可贵。一方面,作者本人也在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于1982年进入华政求学。从学生成长为一校之长的经历,使作者的视角纵贯了学校几十年的发展。作者作为学生时,耳濡目染了前辈教师们的兢兢业业;作为教师,又亲身体会并实践了华政精神,参与到了华政在学术、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随着职务的转换,作者还参与了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上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助力了关键节点上学校的发展。亲身经历增加了华政故事的诸多细节,华政的校史更加立体生动,也使读者深感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是奋斗来的。
 
  另一方面,作者还组织团队采访了许多华政建设和发展的亲历者,如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即留校工作的江邈清老师回忆了筹建华政的工作;再如王召棠老师回忆了留在华政工作的民国时期知名法学家李良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状况。这些都使得华政人更全面地了解母校、理解华政精神,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中国法治事业的珍贵史料。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除此之外,本书的优点还有很多。
 
  本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华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教会学校的旧址上,吸收9所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位于万航渡路1575号上的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滩第一所全日制综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名人名家,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外交家顾维钧,哲学家李慎之,文学家林语堂、吴宓、张爱玲,出版家邹韬奋等。
 
  华政于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筹备建立,于当年11月正式开学,吸收了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法律系和政治系,上海学院、东吴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的法律系,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的政治系。华政中西合璧,人杰地灵,自成立起就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华政法学基础深厚扎实,师资、学生素质、书籍文献规模在华东地区都首屈一指。
 
  华政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培养诸多人才,华政的繁荣发展反映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蓬勃朝气。阅读本书,可由小见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法学教育事业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的撰写还基于档案文献。华政的档案卷宗是本书写作的基础材料,基于强大的法史学研究功力,作者系统、细致地梳理了文献资料,保证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上的人和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几乎穷尽了关于华政的档案,内容全面且精细。
 
  全面之处如,华政成立时的选址、工作进度、第一任领导班子、第一批教师、第一批学生书中均有涉及。精细之处如,华政的第一批师资数据予以精确呈现——专业教师19名中包括7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讲师、9位助教,主要师资来自复旦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华政第一批学生的招募、图书文献的来源,都有详实的档案材料为证。甚至还有统计如,东吴大学法学院是转入华政学生、年轻教师最多的大学。上海学院转入华政的学生第二多,教授数量第一多,给予华政文献资料最多的。
 
  作者还突出强调了一些被世人忽略的贡献,例如安徽大学法学院将建校以来20多年的图书资料全部交给了华政。此外,书中还以影印照片的形式,展示了一系列珍贵的档案文献,例如,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批文。
 
  笔触转换流露深厚感情
 
  在前述基础上,本书还有作者对华政含蓄又炙烈的爱。本书整体的文风一如作者既往的风格,是平实、克制的,作者很少用浓烈的形容词或体现感情的副词,但在有些遣词造句中,难掩作者对华政炙热的爱。例如作者在肯定华东政法大学的选址时,如少年般那样称赞道:“现在看来,这一选址真的是太英明了,我们作为华政的后人,应该感谢魏文伯院长和当年筹备处的各位领导、老师!”还如,作者提到雷经天老校长时,特别强调了其对青年学者的保护。再如作者对曹漫之老师的事迹这样评价道“敢于直言,坚持法治原则,令人钦佩”。
 
  中国人似乎就是这样,话不多,表达含蓄,不爱用什么花里胡哨的辞藻,仅仅通过一种巧妙的笔触转换,就能体现出那深厚的感情。所以,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内心是安静的,但安静之下又饱含澎湃的感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罢此书,深感这活水就是华政精神。一代代华政人用青春践行了华政精神,那就是追求法治信仰,踏实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富有良知和正义感。人类的高级之处是总会去追问自己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答案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而自我又是由环境塑造的。华东政法大学虽经两次撤校,但又三次崛起,这也历练了华政人顽强不屈的精神,锻造了华政人脚踏实地的法治魂。
 
  华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人建造并发展的现代高等学府,是法学的东方明珠。西式的校园里培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治人才。华政的成长之路,也如中国的法治建设那样,兼容并蓄,但却有主心骨。华政的欣欣向荣,是持续推进的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千千万万人的青春岁月奉献于此,共同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繁荣发展。正如开校元勋魏文伯老校长为华政首届开学典礼所作的诗句中写道的那样:
 
  “你,
 
  宛如初升的太阳,
 
  闪耀着绮丽的光芒;
 
  你,
 
  宛如春到人间,
 
  东风和畅。”
 
  (作者单位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